3變革擴大實作 開頂大第一槍!成大資工這一班吸18倍超額報名

2024-06-30 聯合新聞網/商業周刊陳盈螢

又到鳳凰花開的畢業季,大學申請入學也在六月十三日放榜,今年總計一萬一千多名缺額,是七年來次高,但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新增設的「智慧系統實作組」大受歡迎,包含特殊選才與申請入學管道僅錄取十八個名額,卻吸引超過三百三十名考生報名。

甚至連成大資工系的大一生都想重考改念,「覺得這個組真的非常棒,它會棒到我原本知道有的話,甚至可能會考慮重考一次,或者乾脆直接給自己一年Gap Year(空檔年),我再進來上課,」現在就讀成大資工系一年級的特殊選才學生高睿,和其他一起採訪的同學都附和。

究竟是什麼樣的課程吸引十八倍的超額報名,就連學長姊都推崇,讓一成不變的大學課程,變得更有魅力?成大資工系增設智慧系統實作組,做了三個改變。


邀上市櫃企業老師指導學生 大四課挪到大一刺激學習

第一個改變是課程先後順序。舉例來說,因為這些學生在國、高中階段,就已經學過程式語言基礎,所以,他們大一的程式語言必修課就不用修了,把學習用在更貼近最新技術發展的產業現場。

也就是說,智慧系統實作組將會透過與業界合作,邀請業界老師共同指導、陪伴學生從零到一完成專案。目前約有九家公司包含上市櫃企業,如矽創、芯鼎,都願意提供對應師資和相關經費。

第二個改變是,刺激這些學生,不要因為過於自滿,停滯學習。所以他們刻意將原先在大四進行的系上選修課程「軟體工程與設計模式於專案開發的應用入門」簡化、挪至大一階段。因為這堂課,學生將會學習操作大型專案開發所需的debug(偵錯)工具等,而當學生運用這些工具後,就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空間。

推動此項變革的幕後推手,是將近三十年教學資歷的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。他笑說,「有些學生不到黃河心不死,會用工具才開始想:『為什麼我的效能比人家差?為什麼程式跑不出來?』」

畢竟磨練才能激發鬥志。「現在,厲害的學生越來越厲害,草莓的學生越來越草莓,但是我覺得草莓的學生,是我們的課程設計沒有足夠的設計去激勵他們、去引動他們學習,」「二十年前的學生,你教他什麼都會硬啃下去,現在的學生,沒有動機就會不想要學,」蘇文鈺觀察。

需要改變,才能真正讓學校培養出超乎業界期待的人才。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提到,「過去,工程師只要做到六十分就及格,現在得有八十分才過關。在機器能幫你生成程式碼的時代,很多工程師會苦於沒有能力debug、優化程式⋯⋯,程度不夠的工程師,可能就被取代,」傳統工程師的訓練方式,正在面臨挑戰。

因此,蘇文鈺做為課程委員會召集人,為了增加學生的競爭力和學習主動性,持續拜訪其他系上教授,希望推動課程改革,鼓勵其他教授授課時,可以增加部分實作環節,確認學生有無消化課程內容。


招生改採上機考試 兩方式篩選到具實戰力學生

第三個改變是,採用更多實作的入學考試。因為光是課程結構和教法改變還不夠,他們也透過改變招生制度,找到更多不只是會考試的學生加入,激盪出更多課堂火花。

成大資工系前系主任張燕光提到,「其他人玩招生技巧,譬如多分組別、增加篩選倍率等,但我們和台、清、交很多大學不同的特色就在這裡,我們著重軟體開發,又因為上機考試,可以收到他們收不到的學生。」

張燕光也說,成大資工系從五年前開始,先在特殊選才管道實驗選才新制,把多在大學和研究所進行的上機考試,搬到高中升大學階段。沒想到實驗奏效,連續幾年都順利篩選到多名優秀學生到該系就讀。這是因為不少實作派學生,比起兩小時筆試,甚至更喜歡八小時上機考試。

張燕光進一步說明,他們的上機考試有兩種方式:一是開放給特殊選才乙組管道的考生,考試時間長達八小時,貼近業界執行專案時的工作模式,考試中間也有午餐時間,能讓考生喘口氣。

另一種是給特殊選才甲組以及智慧系統實作組考生,類似APCS檢定測驗(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),作答時間一個半小時,考生會根據演算法題目解題。而這兩種上機考試,都是為了篩選有實戰力的學生。

自從增加入學管道和改變選才機制後,成大資工系的學生變得更多元、學生各有所長。「今年大四、大五總共有至少九位大學部學生,成功申請上美國排名前二十名的大學研究所,像是史丹佛、哥倫比亞、康乃爾大學⋯⋯,超出預期。」張燕光表示。除了在台發展,赴海外就業的機會也相對更多,蘇文鈺補充,像是輝達、英特爾、索尼等,都有他們的畢業生。


挑戰多!教授缺乏改革動機 修訂課程與績效不易掛鉤

只不過,在大學要變動一門課實屬不易,最大障礙是教授們的績效指標,偏重平均研究表現而非教學表現,讓部分的教學者缺乏課程改革動機。而且增減必修課程,有時還會關乎其他學生重補修的權益。

台大機械工程系教授詹魁元,是台大前副教務長,他曾接受商周專訪提到,課程變革的難處在於,產業變化很快,那麼高等教育要跟進到什麼地步?哪個時間點該動起來改變?譬如,前陣子區塊鏈題材夯,那麼相關科系該不該將此列為必修?動與不動,就得要經過一番分析論證。

他以台大機械系為例,光是門實作課從選修到必修,從青澀到日益成熟,前後已經花十年時間調整設計,可見大學課程變革的工程浩大。有賴系上教授們對於調整課程結構的共識。況且,跟上社會變遷修訂課程,其實並不容易直接跟教授的績效指標掛鉤。

以成大這次新設的智慧系統實作組為例,只是要執行上機考試,他們大約要提早兩至四個月準備題目、邀大學生和高中生不斷試考,直到考試前兩週。並且,他們還花十幾萬經費租借雲端主機,確保上機考試穩定。此外,如果是要遊說其他老師,這些時間都可能影響到老師的其他產能。

即便這些投入,很難為教授們帶來像是升等這類關乎職涯的效益。但是,大學不能一直守舊,要更多元、有競爭力,就得要做更多事。

就像是蘇文鈺所強調的,做科技研發,就是要面對不能夠預料的東西。所以,當系所招生出現了瓶頸、教學成效不如預期時就要調整。成大資工系就是接受這一點,並且願意做出行動改變,才能在教育現場持續做出新變化,吸引多家頂大主動邀約演講,分享變革新做法。

資料來源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37/8063737